1.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术前评估
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食管癌推荐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若经病理学评估食管癌浸润深度为SM2 或SM3 型,即使临床评估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也推荐根治性食管外科切除术。因此,术前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累及范围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合理治疗决策及预后预测的先决条件。
2.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原则
与传统食管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食管癌的手术创伤较小、围术期并发症风险较低、术后加速康复、医疗经济学效益较高,长期预后近似于根治性食管切除术。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即可兼顾临床诊断与治疗,又可从保留食管脏器角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是具有优势的。推荐部分cTis~1aN0M0 期食管癌患者选择,包括食管黏膜重度异型增生、侵犯层次局限于食管黏膜上皮层或黏膜固有层的食管癌(M1、M2);累及黏膜肌层(M3)或黏膜下浅层(SM1)但是不伴脉管瘤栓或神经侵犯,不伴食管周围区域淋巴结肿大者。若病变累及超过3/4 环周管腔,经验丰富内镜医生评估后认为术后食管瘢痕狭窄风险较高者不推荐内镜治疗。
3. 内镜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虽然内镜下切除属于微创治疗,但是受内镜医师经验水平、设备器械精密度、食管黏膜疾病及患者全身合并症等诸多因素影响,可能术后并发食管黏膜出血、穿孔、狭窄、感染等风险。
(1)出血:包括术中出血,指术中需要止血治疗(如电凝或止血夹止血)的局部创面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指操作术后30 天内出现呕血、黑便等征象,血红蛋白下降20g/L 以上。出血可能与病变部位、大小及类型、剥离层次、病变的黏连程度、血管分布、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相关。
(2)穿孔:若患者术后突发前胸及颈面部皮下气肿,胸部平片或CT 发现纵隔气体或查体见穿孔征象等,应考虑术后穿孔。穿孔与操作者经验、病变部位及大小、病变处有无溃疡形成等相关。
(3)食管狭窄:指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后需要内镜下治疗的食管管腔狭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多见于术后1 个月左右。食管黏膜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切除创面的环周比例与纵向长度是术后食管狭窄的常见危险因素。大于3/4 环周的食管黏膜病变经内镜切除治疗的术后狭窄发生率可达88%~100%。
4. 内镜治疗后随访指南
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经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后3 个月、6 个月与12 个月各需复查内镜评估1 次,若无复发则以后每年复查内镜1 次。食管黏膜轻度异型增生患者推荐术后每3 年随访1 次,中度异型增生患者推荐术后1 年随访1 次。内镜随访时发现病变残留时应及时行再次食管内镜治疗,
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局部残留或复发的食管黏膜病变多可通过内镜下治疗清除,内镜下治疗失败者可追加手术或放化疗。
以上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供稿 胸外科一病区 张明星
编辑 宣传科
一审 许 冰
二审 张艳峰
三审 王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