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身麻醉(全麻)——“睡一觉,手术就做完了”
通过药物作用使患者暂时失去意识、痛觉及记忆,适用于大型手术、复杂手术或不配合的患者(如儿童)。
核心特点:
◦ 意识消失:患者全程无感知,避免心理恐惧和术中痛苦。
◦ 肌肉松弛:需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因呼吸肌也会被抑制)。
◦ 给药方式:
• 吸入麻醉:通过面罩或气管插管吸入麻醉气体(如七氟烷、笑气),起效快、可控性强,术后苏醒较快。
• 静脉麻醉:经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起效迅速(几秒内入睡),常用于全麻诱导或短小手术(如无痛胃肠镜)。
• 复合全麻:吸入+静脉联合用药,优化麻醉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用量及副作用。
适用场景:胸腹部手术、心脏手术、颅脑手术、长时间手术等。
二、局部麻醉(局麻)——“只麻手术部位,人是清醒的”
仅麻醉身体特定部位的神经,患者意识清醒,适用于体表小手术或有创操作。
细分类型:
1. 表面麻醉:
• 用麻醉药涂抹、喷雾或贴敷于黏膜表面(如眼结膜、鼻腔、尿道黏膜),阻断痛觉传导。
• 例子:眼科角膜手术、耳鼻喉科鼻内镜检查、气管插管前咽喉麻醉。
2. 局部浸润麻醉:• 将麻醉药直接注射到手术切口及周围组织,形成“麻醉小范围”。
• 例子:脂肪瘤切除、皮肤缝合、乳腺肿物活检等体表小手术。
3. 神经阻滞麻醉:
• 阻滞支配手术区域的神经干/丛,阻断痛觉向中枢传导。
• 例子:
◦ 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如骨折固定、手部手术);
◦ 肋间神经阻滞:肋骨或胸壁手术;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借助超声精准定位神经,减少损伤,常用于骨科、血管外科手术。
核心优势:对全身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无需禁食太久(但需配合医生保持体位)。
三、椎管内麻醉(半身麻醉)——“下半身没知觉,上半身清醒
将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断脊神经传导,使躯干下半部(胸以下)或下肢失去痛觉,患者意识清醒。
细分类型:
1.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 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起效快(5-10分钟)、效果确切。
• 例子:剖宫产、下肢骨折手术、肛门会阴手术(如痔疮切除)。
• 注意: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腰痛或头痛(因脑脊液少量流失),需去枕平卧6小时。
2. 硬膜外阻滞:
• 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可根据手术时间持续给药(通过留置导管),麻醉范围更灵活。
• 例子:分娩镇痛(最常用!减轻宫缩痛,同时保留运动能力)、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子宫切除)。
• 优势:避免全麻对胎儿的影响(如剖宫产时),术后可接镇痛泵持续止痛。
禁忌证:脊柱畸形、凝血功能异常、椎管内感染等患者不适用。四、复合麻醉——“1+1>2,优化麻醉效果”
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麻醉方式/药物,平衡优缺点,减少副作用。
◦ 例子:
• 全麻+硬膜外阻滞:用于腹部大手术(如胃癌根治术),减少全麻药物用量,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更佳,加速康复。
• 局麻+镇静:用于门诊小手术(如无痛人流),静脉注射少量镇静药让患者“浅睡”,配合局部麻醉,减少恐惧且苏醒快。
五、其他特殊麻醉方式
1. 区域麻醉:广义上包括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通过阻滞某一区域的神经丛(如颈丛、腰丛)实现麻醉。
2. 清醒镇静麻醉:介于清醒和全麻之间,用少量镇静+镇痛药物,患者嗜睡但能配合指令(如胃肠镜检查时“半睡半醒”的状态)。
3. 低温麻醉:配合全身降温(如心脏手术时降低体温至28-32℃),减少器官耗氧,延长手术安全时间(属于麻醉辅助技术)。
麻醉方式怎么选?医生会考虑这些!
1. 手术类型:小手术(如体表肿物)选局麻;大手术(如心脏手术)必须全麻;下腹部/下肢手术可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 患者状态:
• 儿童、不能配合的患者:优先全麻;
• 孕妇(如剖宫产):优先腰麻或硬膜外阻滞(避免全麻药物影响胎儿);
• 高龄、合并心肺疾病:尽量选择对全身影响小的麻醉(如局麻、椎管内麻醉)。
3. 麻醉医生评估:需结合患者体重、过敏史、既往麻醉反应、凝血功能等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方案。
关于麻醉的常见误区
◦ “全麻会让人变傻/记忆力下降”: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短期全麻(尤其健康成人)会影响智力,老年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波动(POCD)多与手术创伤、基础疾病相关,而非麻醉本身。
◦ “局麻比全麻安全”:麻醉安全性取决于患者基础状况和手术复杂程度,而非类型。对严重心脏病患者,简单的局麻也可能诱发风险;对健康人,全麻通常很安全。
◦ “麻醉打多了会上瘾”: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局麻药)无成瘾性,无需担心。
总之,麻醉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手术前,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并评估,选择最安全、有效的方案。如果有疑虑,提前与医生沟通,不必过度焦虑——现代麻醉技术已非常成熟,保障安全是首要目标。
以上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供稿 麻醉科 殷小坤
编辑 宣传科
一审 孟宏伟
二审 张艳峰
三审 王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