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胃镜病理报告上经常会出现“胃上皮内瘤变”这个名词,很多人看到“瘤”字会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得了恶性肿瘤。对待这个疾病,我们既不能“谈瘤色变”,也不能疏忽大意,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病变。
一、什么是胃上皮内瘤变?
胃上皮内瘤变是指胃黏膜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出现了异常,病变位于上皮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形成浸润性癌的状态。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本质是一种癌前病变,简单讲就是胃黏膜细胞形态和腺体结构发生了改变,不是原来正常的样子,有逐步形成癌的趋势,但它进展为癌往往还需要数年时间。
一般来说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癌的可能性低,而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容易转变为癌。
二、发生胃上皮内瘤变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黏膜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感染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胃上皮内瘤变的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辛辣、腌制、霉变、高盐食物或大量吸烟、饮酒等会损伤胃黏膜,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增加病变风险。
3、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长期不愈,炎症持续存在,会促使胃黏膜发生异型增生,例如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上皮内瘤变的概率较高。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会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会增加患病风险。
其它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自身免疫性胃炎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不同机制诱发黏膜损伤,引起胃上皮内瘤变。
三、发现后怎么治疗?
患者大多数没有症状,往往通过体检发现,如果是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通过药物处理,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一般不需要手术,大部分可以治愈,注意定期复查即可。而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用犹豫,需要内镜下进行胃黏膜剥离术。
总之胃上皮内瘤变这种癌前病变,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遇到这类疾病不必恐慌,也不要忽视,根据具体病理类型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养成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按照规范定期进行胃镜随访。由于胃上皮内瘤变往往通过体检发现,也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接受早癌筛查,及时发现病变,将肿瘤扼杀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