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又名“屈膝痛”,患者会因剧烈关节疼痛而弯腰屈膝。这是一种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致死率不高,但带来的痛苦却非常显著。我们从感染防控角度,系统地了解日常生活和医院诊疗时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一、基孔肯雅热特征
病原体:基孔肯雅病毒。
主要传播途径:蚊子叮咬。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病毒在“人→蚊→人”之间循环;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主要罪魁祸首: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活动叮咬人,尤其清晨和傍晚是高峰。它们的特点是身体黑白相间,攻击性强,飞行速度慢,常在室内或院落周围活动。
不会通过:空气、飞沫、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或直接接触患者体液传播。
二、临床表现
感染后通常有3-7天的潜伏期(最快1天,最慢12天),随后突然发病,主要症状包括:
1. 发热:突然发起的高烧(可达39°C以上)。
2. 剧烈的关节疼痛:这是最典型的特征。疼痛常波及多个关节,如手腕、脚踝、膝盖等,导致活动受限,这也是“屈膝痛”名称的由来。这种关节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 皮疹:发病后2-5天,身体上可能出现斑丘疹(一片片的小红点)。
4.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恶心、疲劳等。
5. 高危人群: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人,病情可能更严重。
三、个人与家庭防护措施
(一)减少暴露,避免叮咬
安装纱门、纱窗:物理隔离是最基本且有效方法。
使用蚊帐:尤其是婴儿和孕妇,睡觉时使用蚊帐能提供整晚的保护。
正确使用驱蚊剂:外出时,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经认证有效的驱蚊产品,按说明书足量使用,并定时补涂。
穿着防护性衣物:在蚊虫多的地方,尽量穿浅色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二)清除蚊虫孳生地
白纹伊蚊最喜欢在小型清水容器中产卵。家中和庭院里可能到处都是它的“育婴房”。请务必:
“翻盆倒罐”:彻底清理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的所有闲置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瓶瓶罐罐、一次性餐盒等,将其倒扣或妥善丢弃。
“清缸倒瓮”:用于储水的水缸、水桶必须加盖,或每周彻底清洗、换水一次。
“勤换清水”:家养水生植物的花瓶、盆碟,应每周至少换水一次,并清洗植物根部。或者直接在水中养鱼(如孔雀鱼、斗鱼),让鱼吃掉蚊卵和幼虫。
疏通沟渠:保持排水沟渠畅通,不留死水。
四、社区防护措施
参与社区清洁: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共同清理公共区域的垃圾和积水。
邻里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提醒彼此清理阳台、屋角的积水。
配合疾控工作:如果社区或疾控部门进行蚊虫密度监测或灭蚊喷药作业,请予以理解和配合。
五、医疗机构内防护措施
(一)传染源管理:病例的早期识别与隔离
1. 强化预检分诊:
在门诊、急诊入口处设立预检分诊点,主动询问所有发热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重点询问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史或居住史。
对疑似病例(发热+关节痛+流行病学史)引导至相对独立的隔离诊室候诊,避免在普通候诊区停留。
2. 及时诊断与报告:医生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治,并开具相关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一旦确诊或高度疑似,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模板进行网络直报。
3. 实施“蚊媒隔离”:
病房选择:应将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或至少是单人病房。
物理屏障:病房必须安装完好无损的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
室内灭蚊:立即在病房内使用电蚊拍、灭蚊喷雾剂等进行灭蚊处理。
蚊帐保护:为患者提供并指导使用蚊帐(最好是杀虫剂浸泡过的蚊帐),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患者保护措施。
限制活动:在患者发病后的第一周,特别是前5天,应尽量避免其离开病房活动。如需外出检查,必须采取严格的防蚊措施(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裤)。
(二)切断传播途径:严防医院内蚊媒孳生与叮咬
1.紧急病媒监测与灭杀:
室内灭蚊:立即对病例所在病房、楼道及相邻区域进行彻底的蚊虫喷杀(空间喷洒和滞留喷洒)。
环境整治:在全院范围内,尤其是病例所在楼宇周边,开展孳生地清除工作:彻底清理各类积水(废弃容器、花盆托盘、地下室积水、排水沟、空调冷凝水接水盘等)。疏通雨水道、绿化带,保持环境干燥整洁;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如水池、景观水体)投放灭蚊幼剂。
建立防护带:考虑在医院建筑外围、绿化带等区域进行定期灭蚊喷杀,建立一道灭蚊防护带。
2.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进入病房进行诊疗操作时,除遵循标准预防(如手套、隔离衣)外,建议使用有效的驱蚊剂喷涂在工作服或皮肤暴露部位,防止在病房内被蚊虫叮咬。
(三)保护易感人群:重点关注高危患者与员工
1. 保护其他住院患者:对同病区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他们情况并指导其使用蚊帐,提醒他们如有发热症状立即报告;严密监测同病区是否有继发病例出现。
2. 保护医务人员:对全体医务人员,特别是直接接触病例的科室,进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的紧急培训,重点强调传播途径和防蚊措施;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资,如驱蚊剂、蚊帐等;提醒员工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上报。
3. 探视者管理:限制探视,必要时对探视者进行告知和教育;要求探视者采取防蚊措施,并仅在安装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内短暂探视。
六、如果我或家人感染了,该怎么办?
1. 立即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如退烧、止痛、补液休息。
2. 严格防蚊隔离:在发病后的第一周(通常是病毒血症期,血液中含有病毒),患者要特别注意防蚊,避免被蚊子叮咬后再去叮咬家人邻居,造成病毒在社区中传播。尽量待在蚊帐内或装有纱窗的房间里。
3. 充分休息,补充水分:高烧和疼痛会消耗大量体力,多喝水、多休息有助于康复。
4. 关注远期症状:部分患者关节痛可能持续很久,康复后若仍有不适,应及时复诊。
七、总结
基孔肯雅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它的防控不像新冠病毒那样需要复杂的社交隔离和核酸检测,其核心策略非常简单明了:“管住蚊子,就管住了疾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动手检查一下家里的阳台和院落,倒掉那盆不起眼的积水,为自己、为家人、为社区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医疗机构可以将蚊媒控制纳入医院的日常后勤管理,定期清理积水,监测蚊虫密度,从根本上降低风险。
参考资料:
1.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
2.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供稿 感染预防与控制科 陈红军
编辑 宣传科
一审 陈红军
二审 张艳峰
三审 王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