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常在病理报告内容后面看到一些英文缩写及数字,附带“+”或“-”(图1);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病理诊断内容后面有时候附带“建议加做免疫组化辅助诊断;或进一步明确性质及类型(图2)”等建议性意见。看到这句话,有时不少患者会产生困惑,啥是免疫组化?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我得的病很复杂吗?
图1
图2
1.什么是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全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蛋白质)。通俗的讲就是给细胞里的特定蛋白质“染色”,从而在显微镜下让它们“现形”的技术。
这种技术原理好比“锁与钥匙”。我们身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抵御外来物(抗原)。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就像一把钥匙(抗体)只能开一把特定的锁(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我们把事先制备好的“钥匙(抗体)”,顺便再连接个有颜色的“标记物”,去寻找细胞内的特定的蛋白质“锁(抗原)”
2.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1)可以帮助提示肿瘤组织起源。
对于来源不明的转移癌或分化差的恶性肿瘤。可以帮助找到它的“老巢”。
(2)辅助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不少肿瘤组织形态类似,或与良性的细胞类似,显微镜下看起来很像,难以区分。需要其帮助鉴别诊断与良性病变区分开。
(3)指导精准治疗和预后判断
检测癌细胞有无特定的药物靶点。比如乳腺癌、胃癌等需做HER-2检测,如果“HER2(3+)”可使用赫赛汀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4)寻找感染病因
可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比如检测宫颈病变的HPV病毒;淋巴结病变的EB病毒等。
3.所有患者都要做免疫组化吗?
不是!免疫组化就像病理医生的“侦探工具”。病理医生根据自身经验水平对大部分病理组织形态就能对患者作出明确诊断。但部分肿瘤因为组织形态不够典型或存在相似性,仅依靠组织形态和经验水平,无法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因此,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检查,从蛋白质层面对它们进行区分,排除相关类似的病变,使得诊断更加精准。
4.需要再次手术获取标本吗?
不需要!因为患者前期送到病理中心的标本,经固定、取材、脱水、包埋等程序,已经制成蜡块,可以长期保存。需要做免疫组化,病理技术人员只需将原来的蜡块取出进行切片即可,因此患者不需要再次手术获取标本。
遇到下列情况可能需要第二次活检取得样本组织:
(1)保存蜡块时间过长,肿瘤组织内的抗原随着时间延长效价降低。
(2)时间较长,再次复发的肿瘤,或可能新发的肿瘤性病变。
(3)之前活检取得肿瘤组织过少或其它存在的原因造成。
5.为什么免疫组化有时要多次收费?
患者是否需要做免疫组化,做哪些项目,待病理医生阅片后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些疑难病例需要分步、分批做免疫组化。这有两个好处:(1)有些疑难病例先根据免疫组化区分来源,再明确类型,避免方向性错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浪费。(2)避免方向性的错误,进而减少病理标本组织浪费。因此,在明确病理诊断前,有时很难预知该患者是否需要做免疫组化和具体要收取的项目费用。
6.为什么免疫组化要做那么多项目?
免疫组化需要做的项目主要由病理医生依据自身经验水平及显微镜下组织形态综合分析,对需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肿瘤类型来确定。肿瘤的组织形态变化万千,有些肿瘤组织形态相似而不同,并且其在分化过程中,会不断丢失某种抗原,或获得新的抗原;因此,抗原在不同的肿瘤中可发生交叉反应,这就需要有经验的病理医生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选择合宜的组合免疫标记物帮助鉴别。因此,最终需要做的项目就可能会有多种。
7.为什么不能立刻拿到结果?
免疫组化检查步骤繁琐,从切片、加抗体到染色成片的制作过程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制作完成后还需交给病理医生再次阅片判读,有些疑难病例,即使经过专家讨论后还是无法明确诊断,这时还可能需补充做一些免疫组化项目,因此需要等待几天才能得到最终结果,时间根据病例难易程度而异。
8.报告单上显示阴性就没问题吗?
免疫组化报告单上的“(+)、(-)”结果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否患上肿瘤,这些结果需经过专业人员解读分析,患者朋友不必为上面那些看不懂的指标而焦虑或盲目猜测,可把报告交给专业的医生解读是最明智的选择。
9.做完免疫组化一定可以确诊吗?
不一定!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免疫组化技术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确诊,但仍有少数疑难病例仅通过免疫组化检查也无法明确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做分子检测或其他检查辅助诊断。